2016/09/27

把CD錄音搞爛才會有人買Hi-res?(1) 近代音量競賽

標題看似是一個問句,實際上是反詰。

常常看到某些耳機論壇討論ACG、或者流行音樂的錄音就是爛,華格納古典樂才是王道。先不論這句話是否有攻擊不同族群的意味,古典樂在編制、錄音本來就會比較偏向發燒等級,相較之下流行音樂比較偏向大眾流行,需要在電視節目、電台廣播、店面廣告等大量撥放。

舉個大多數人都知道的悲劇例子:King Records發行的水樹奈々專輯單曲。奈奈的唱功應該是不用質疑,去過現場Live感覺比CD更神,因為CD聽起來就是吵、平面、不耐久聽,作為爛的代表應該是當之無愧。使用越高檔的配備,除非是錄音救星,不然照妖鏡表現下只會更難入耳。

其實說是錄音爛並不精確,更該說是混音爛比較貼切。下面我要介紹主因:音量競賽。


音量競賽 (Loudness war) 簡單的說就是不顧一切地將整體音量往上調,為求在媒體亮相時能夠受到更多的注意。試想想在熱鬧的市集如果有一個小妹妹細語喃喃在推銷商品,在嘈雜的環境下會有多少人注意呢?因此許多人拿出大聲公叫賣才應該是市集上常見的情況。音量競賽做的也就是這件事。比別人大聲,就能吸引到人群注意。


一開始手法可能很單純,將所有音量增幅 +2dB 即可。慢慢地大家都跟你一樣了,你只好再往上加碼。問題是音量在紀錄上是有一個上限的 (0dB),超過上限的部分會被削掉產生削波 (Clipping),或稱爆音,這就造成了失真 (因為東西無法紀錄被削掉了)。為了避免同樣增幅 +2dB,歌唱聲正常、電吉他聲爆音的問題,因此混音師使用動態壓縮器 (Compressor),將響度依等比例壓縮,減少了動態範圍,因此歌唱聲跟電吉他聲竟然是差不多音量的情況。

「歌唱聲跟電吉他聲竟然是差不多音量的情況」!?這就是壓縮器帶來的失真。人耳對音量敏銳到可以憑音量來推斷出相對位置,較大聲比較近,較小聲比較遠。如果歌唱聲跟電吉他聲是相同音量,表示感覺到的位置在同一面上,這也是感覺較平面的原因。

再者原本各種具有特色的音樂類型統一被調成差不多大聲,長期接收高響度、高音壓會造成聽覺疲勞,這也就是流行樂不耐久聽的原因。原本的高低起伏變成一成不變,再怎樣都會膩。

大量削波,造成歌曲大量失真。爆音層出不窮,歌曲難以入耳。

被音量戰爭破壞的音樂,波形 (Waveform) 大概長這樣:



好像一堵牆對吧,又名磚牆壓縮 (Brick wall limiting),日本喜歡稱之為海苔。這樣的商業垃圾還能說音質好棒好好聽,我也是醉了。哥聽得大概是愛不是曲子吧。

以下有一些深入閱讀,可以讓你更了解這個手法毒害音樂界數十年之久。

  1. 音量競賽 - 維基百科
  2. 結束大音量人人有責!一定要瞭解的Loudness war響度戰爭。 @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